期刊名称:中医药文化
创办日期:1984
主管部门:上海市教委
主办单位:上海中医药大学、中华中医药学会
刊期:双月刊
电话:021-51322295
E-mail:zyywh@126.com
国内刊号(CN):31-1971/R
国际刊号(ISSN):1673-6281 

编辑部地址: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811室


  • 卷首语

    <正> 编完本期稿件,已临农历羊年除夕、猴年岁首。在此,本刊全体同仁向长期以来关心、支持、爱护本刊的广大作者、读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新春祝福和衷心的感谢! 世纪春光好,猴年气象新。在中医药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的关键时刻,作为弘扬中医药文化、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术重要阵地的《医古文知识》杂志,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和医古文研究会的关心指导下,与时俱进,奋发努力,坚持正确导

    2004年01期 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3k]
    [下载次数:13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6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金刻本《素问》探秘

    钱超尘

    钱超尘(1936~),早年师从北师大陆宗达教授,为乾嘉学派传人。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博士生导师,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主任。钱教授长期致力于古医籍训诂、目录、版本、校勘研究,成果颇丰。本文对现存最早的金刻本《素问》的版本特点、释音及流传情况作了全面阐述。由此可见此书的文献学价值和文物价值。

    2004年01期 4-8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54k]
    [下载次数:347 ] |[引用频次:11 ] |[阅读次数:5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《素问》书名来自《道德经》

    秦立新

    文章通过考查“素”字语意的古今变化、各家对于《道德经》的注解以及《素问》与《道德经》在内容、观点上的联系,提出:《素问》可能得名于《道德经》的“见素抱朴”;“素”与“朴”一样,有指代“本”、“质”的意义,是“道”本体概念的一种指称。这一判断印证了黄老哲学对中国医学影响的深远,也符合中国古代哲人“为先圣继绝学”的价值趋向。

    2004年01期 9-1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26k]
    [下载次数:213 ] |[引用频次:4 ] |[阅读次数:66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清代经学对中医学的学术影响

    张志枫

    清代医家受“朴学”严谨的治学作风的影响,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考证、训释、发明,对于恢复经义,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清代“经学”倡导的颖古辨伪之风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,第一,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;第二,对中医历史文献和资料的鉴别有学术意义。

    2004年01期 12-1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67k]
    [下载次数:223 ] |[引用频次:8 ] |[阅读次数:8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游亭林园并谒顾炎武纪念馆

    王礼贤

    <正> 江苏昆山市,比邻申城。其北隅有玉山,势峻秀,名驰远近。当地因山建园,名为“亭林园”,盖以纪念一代学人而兼思想家顾炎武者。顾炎武,明南直隶昆山人,故里有湖日亭林,以是又称亭林先生。先生身处明季,清军入关,国破家亡,先生坚守民族气节,以天下为家,藉著述存志;若《曰知录》、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、《音学五书》之类,诚皇皇焉可享誉百

    2004年01期 16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6k]
    [下载次数:67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73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如何珍重此新天——读裘老的诗有得(一)

    张建中

    <正> 读裘沛然教授的《剑风楼诗钞》,有一股浓烈的情感感染着我,使人怦然心动。这就是他对中医事业、对中医教育事业、对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深切感情,由此而及的是对中医人才的殷切期望。请看他写的《题<名医摇篮出版>》,是多么地情真意切: 杏苑当年绝可怜,如何珍重此新天。 奠基谁识前人苦,续绝唯望后起贤。 医道难明须砥砺,良机易逝要勤研。 高歌青眼吾今老,记住忧危好着鞭。

    2004年01期 1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5k]
    [下载次数:31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7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金圣叹的“不亦快哉”——金氏最快乐设想亦即最佳养生心态

    贡树铭

    通过对金圣叹10个不亦快哉时刻简析,阐明这些最快乐时刻的理由,主要是出于最佳养生心态,有益于身心健康。

    2004年01期 18-1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24k]
    [下载次数:149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75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澄怀味象出奇峰——名医张骧孙绘画轶事

    严寿钊

    <正> 先舅父当代名医张公骧孙(1902—1956),又名庆增,字祝三,上海人氏,是近代名医张骧云(张聋(彭耳))之孙,张汝炳(字星若)之子,素有孝行,且思敏才博,于精通医道之外,兼擅诗画。他诊务繁忙,休假时则喜漫游名山大川。所览胜景,必发之于画,记之以诗。

    2004年01期 20-2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39k]
    [下载次数:28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9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《针灸甲乙经》的成因及对后世的影响

    张宝文

    <正> 汲古书斋老师: 晋代皇甫谧青少年时并不用功,但他的《针灸甲乙经》却很有名,至今仍是针灸学的经典,请谈谈《针灸甲乙经》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,为何成为针灸学的奠基之作。 辽宁 徐贵莉 徐贵莉读者: 在中国医学史上,魏晋时期的皇甫谧是一个很独持的人,幼年至青年时代,他既没有像华佗“游学徐土,兼通数经”,也没有象扁鹊那样,少时自谋生路,“为人舍长”。他到年二十,仍“不好学,游荡无度”。但他为叔母任氏“修

    2004年01期 22-2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80k]
    [下载次数:758 ] |[引用频次:20 ] |[阅读次数:7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博士与名片——中国古代文化札记两则

    傅维康

    <正> 一.中国古代的博士 提到“博士”,人们大概首先会联想到在某个学科获得最高学位者,它确为现今常常出现的一个名词,有的人可能就是某个专业的博士。可是,在中国古代,“博士”一词却还另有其他数种含义。 其一是指知多识广、博古通今者。《战国策·赵策(三)》:“郑同北见赵王,赵王曰:‘子南方之博士也。’赵王称赞来晋见的郑同是南方的博士,即是此含义。

    2004年01期 2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4k]
    [下载次数:8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53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曹操兵败赤壁原因何在

    符友丰

    根据《三国志》等历史资料,分析曹操兵败赤壁的主要原因为军营中传染疾病,所以曹操烧船自退,于是与传统的“北方士兵,不习水战”而败的传统说法有异。根据当时病状、病程、人群易感性、死亡率等分析,所传染的病种应为鼠疫。

    2004年01期 26-2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40k]
    [下载次数:212 ] |[引用频次:7 ] |[阅读次数:8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再谈“吴侬”和人称代词

    李鼎

    连同去年第三期发表徐时仪先生《“侬”的语源义探析》,这是本刊关于“侬”字争鸣的第5篇文章了。如此精细的探讨,在期刊史上也是不多见的。语言文字的纵深研究将能理清学科中的一些难题,本刊的这组文章,或许在方法学领域可提供一些线索及借鉴意义。鉴于篇幅所限,“侬”字的讨论文章告一段落,在此并感谢有关学者对本刊的支持。

    2004年01期 28-3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19k]
    [下载次数:274 ] |[引用频次:5 ] |[阅读次数:73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张介宾《类经》注语辨疑

    张忠礼

    以文字、音韵、训诂、句读诸方面辨析张介宾《类经》中的注释,认为张介宾注语多有不甚贴切之处。

    2004年01期 31-3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74k]
    [下载次数:124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6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豌豆蚕豆皆胡豆

    黄斌,张瑞贤

    通过文献引证,说明豌豆、蚕豆皆自西域传入,先皆称胡豆,后以形分称。

    2004年01期 32-33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93k]
    [下载次数:126 ] |[引用频次:1 ] |[阅读次数:66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《汉语大字典》未收的中医古籍用字特殊音义(上)

    沈澍农

    本文考释了中医古籍中使用而《汉语大字典》未收载的中医古籍用字之特殊字音或字义,计20余字例。

    2004年01期 34-3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23k]
    [下载次数:270 ] |[引用频次:4 ] |[阅读次数:65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“熊颈鸱顾”及其他

    姚海燕

    通过对《三国志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导引图》等一系列古代文献的分析,可见无论是“熊颈鸱顾”,还是“熊经鸟申”、“鸱视狼顾”等,都是古代导引术中“导气”的方法,再加上“引輓腰体,动诸关节”等肢体活动,达到调整呼吸,和顺经络的目的。

    2004年01期 38-3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73k]
    [下载次数:114 ] |[引用频次:1 ] |[阅读次数:75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“何所”质疑

    李书田

    <正> 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医古文》一书是辽宁省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一本考试教材,该书出版后,受到广大中医药职称晋升人员的欢迎。应当说是一部非常好的教材。但书中难免有个别疏漏之处,如教材19页:“欲何所之?”句。作者的解释是:何,为前置宾语,“之”为动词,即“欲之何所”。作者在这里将“何”看作是前置的宾语,而将“所”看作是一个名词,表处所,是错误的。

    2004年01期 3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02k]
    [下载次数:96 ] |[引用频次:1 ] |[阅读次数:68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异论“(疒丂)”字

    孙启明

    以古字书、古文献为依据,结合本地方言读音,以为《金匮要略》中“鶠”字读音为“xiǔ”。

    2004年01期 40-4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19k]
    [下载次数:94 ] |[引用频次:1 ] |[阅读次数:63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关于《医心方》的版本流传

    雨龙

    <正> 丹波康赖公元982年开始撰《医心方》,至984年书成,呈进日本圆融天皇,这一年正是日本圆融天皇(公元970-984年在位)永观二年,又是中国宋太宗雍熙元年。据日本学者杉立义一推断,当时书成以后抄有三部,最善一部呈献给朝廷,称为“御本”;一部留在丹波家,传于后人,称为“医家本”;一部赠呈给关白(日本古官名,辅佐天皇的最高官职)藤原赖通,称为“宇治本”。

    2004年01期 4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8k]
    [下载次数:145 ] |[引用频次:5 ] |[阅读次数:66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比较异同 寻求确据——古医籍校勘方法举要

    段逸山

    校勘之法,可大别为内证、外证两类凡求证干本书以内的,称为内证,重在比较异同;凡求证于本书以外的,称为外证,重在寻求确据。从古代医书校勘的实际出发,经常采用的校勘方法有三:一是据文意、文例校勘,属内证法;二是据旧注校勘,属外证法;三是据内证、外证综合校勘。

    2004年01期 42-4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65k]
    [下载次数:111 ] |[引用频次:1 ] |[阅读次数:69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浅述《肘后备急方》及其外科学成就

    干旦峰

    通过有关文献研究,对《肘后备急方》的版本流传、现代研究状况以及外科学上的成就作一分析、概括和总结。

    2004年01期 45-46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63k]
    [下载次数:268 ] |[引用频次:11 ] |[阅读次数:64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浅析《内经知要》注经特点

    季杰,崔锡章

    <正> 明代医家李中梓的《内经知要》,执简驭繁,将《内经》按原文辑录,内容分成二卷。上卷有道生、阴阳、色诊、脉诊、藏象5篇。下卷有经络、治则和病能3篇。二卷共计8篇。该书作为《内经》的入门书籍,由于内容简要,条理清晰,选录切要,讲解明白,且注经自成特点,适于初习者使用,故流传较广。今结合自身学习体会,略抒管窥之见,以期抛砖引玉。

    2004年01期 47-48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37k]
    [下载次数:295 ] |[引用频次:6 ] |[阅读次数:68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
  • 下载本期数据

访问量:198889